
3月6日,袁友方代表(右一)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建言。
湖南日报记者 罗新国 摄

3月6日,谢资清代表(右二)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就加快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融通创新体系提出建议。
湖南日报记者 罗新国 摄
(记者 湖南日报 冒蕞 刘笑雪 张斌)
创新,一个永不过气的热门词,一个事关兴衰的动力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响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集众智汇众力,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在创新“赛场”,湖南基础扎实、冲劲十足。此次全国两会上,在湘全国人大代表、住湘全国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建设创新型省份,为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贡献湖南力量展开热议。
融通创新破解“技术孤岛”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单晓明拿到的《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中,“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一句下面,被她标上了醒目的红线。
“没有企业和产业的应用牵引,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会失去方向,没有科研院所基础研究的助力,企业自主研发就会显得‘底气’不足。”单晓明说,如果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各拉各的车”,就容易形成“技术孤岛”,影响技术成果的应用。“全产业链各环节高度融合、协同,才能生产出科技含量高、品质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融’是方法,‘通’是结果。”全国人大代表,衡阳市委书记郑建新认为,融通创新对产学研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无障碍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将好技术变成好产品。
位于衡阳的衡山科学城里,一个名为“火凤科创网”线上平台扮演着“特殊红娘”的角色。“搭建服务平台,是实现融通创新的重要举措。”郑建新介绍,在这个平台上,科研院所、高校可以发布技术成果,让有需求的企业“发起追求”;企业有技术需求,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让科研院所、高校开展“联姻”攻关或直接提供技术成果。
“技术研发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好产品更需要好营销来推向市场。”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力尔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聂鹏举认为,不少企业和科研院所里“藏着”许多出色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如果能100%推向国际国内市场,一定能释放出巨大的增长动力。
激励政策唤醒“一池春水”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吴金水直言,科研工作者薪酬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
“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吴金水说,总理的报告中,这两句话让他倍感振奋。
作为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吴金水始终认为,对科研人员舍得投入,是一种尊重。他呼吁设立对科研人员进行奖补的专项经费,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创新创造热情。
“各项激励政策的叠加,酝酿一场创新创业的‘井喷’。”郑建新告诉我们,衡山科学城对每一家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给予设备购置补贴500万元,场地费用全免,还为科研人员配套了公寓楼、学校等齐全的生活设施。投用不到2年的时间里,衡山科学城与北大、清华、国防科大等10所高校,航天科工集团207所等10家技术平台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建立了人因工程与工业安全实验室等18个联合实验室,入驻企业拥有专利数达到103项。
不仅仅是衡阳,湖南激励创新的政策力度正逐年加强。从《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到《湖南省完善科研资金管理 激发创新活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再到《湖南省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办法》……一项项政策的出台,伴随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唤醒的是创新创造的“一池春水”。
“激励政策重在精准。”聂鹏举建议,应该建立严格的评审机制,将资金、政策等倾斜到真正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创新型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上去,真正投到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实力的领域上去。
重视人才这个“富矿资源”
人才是创新型国家的资本和底气。从湖南看,目前全省有两院院士79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1人,前两批国家“万人计划”专家72人,各类科技人员179万人。有力的人才支撑,成就了湖南“十二五”期间共取得科技成果6500多项、获国家科技奖励94项的喜人成绩。
近年来,在湖南,“芙蓉人才计划”、省“百人计划”等政策措施相继出炉,进一步集聚各领域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
“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领跑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谢资清建议,以教育为抓手培育创新型人才,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从小种下开拓创新的精神火种,让各式各样的科技竞赛辐射各市、县、乡、村,发掘真正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而不是让科技竞赛成为“名校俱乐部”。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张健认为,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地区发展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打好政策和乡情“两张牌”,制定优惠政策,唤醒家乡情感,通过“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活动聚集、吸引创新型人才回流。
“解决创新型人才外流的困惑,根本在于提升当地的综合发展环境,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公平的环境、更广阔的平台”,张健认为,培育、引进固然重要,而让人才“干得好、留得住”才是根本之策。
(湖南日报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