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汤素兰,1965年生,湖南宁乡人。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儿童文学研究所,199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中国一级作家、编审、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进湖南省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创作出版儿童文学作品40余部,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代表作有《笨狼的故事》、《小巫婆真美丽》、《阁楼上的精灵》等。

“还有几个小朋友约了我采访呢!” 刚刚结束了讲座的汤素兰走出小会议室,笑着对随行人员说。时值早春,窗外还是细雨轻寒。一头简单的黑色短发,颈上轻挽一条丝巾,灰色小西装配上一枚别致的胸针,神采奕奕,沉稳大方又不失优雅。她坐在红木桌前,娴静如兰,忙碌了一中午,却仍认真地和笔者交谈着。
涓涓细流 沁泽童心
说到自己与童话,汤素兰坦言,“当童话作家是机缘巧合的结果,其实不在自己最初的规划当中。”当年那个跑去儿童文学课堂蹭课的女孩子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站上儿童文学的讲台,告诉一群大孩子如何给小孩子讲故事;她同样从未想过,闲时写的《两条小溪流》竟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条航线,带着她从桃子湖启程,一路激荡,奔流到海。
从桃子湖到西子湖,汤素兰成功考入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后,她来到出版公司担任编辑,与作家打交道的工作重新勾起了汤素兰的创作欲,从一开始的随便写写到不久后的约稿纷至,童话创作带给了她惊喜。但与此同时,随着图书市场的日益繁荣,编辑工作也繁重起来,被严重挤压的逼仄空间中无法长出童话的“花朵”。因为工作,她重拾童话,为了童话,她最终放弃了工作。这其中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她走向童话园地,耕耘不息。
汤素兰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正如人民日报评价的“汤素兰的童话花园,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温暖明亮的神奇世界。”她认为,童话不是一个个精心编织的谎言,而更应该是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上底色的作品。所以她的童话中,除了鲜花和糖果,也不乏死亡与孤寂。在《奶奶与小鬼》中,一个留守孤独的生命抛弃了衰老的驱壳,奶奶的逝去在汤素兰奇异的叙述下有了绮丽的光彩。“《红鞋子》里的小老鼠失去了最好的伙伴,却懂得了爱与期待。这算不算另一种获得?”她笑着说。
“信息时代,电子产品大量渗入儿童的生活,传统纸质刊物甚至阅读活动本身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儿童文学更具有了重要的意义——使孩子们靠近阅读,保留他们的天性,保卫他们的想象力与童心。”她说,“每一个儿童文学作者都应该有守卫童年的责任感。”
汤素兰说,最早来到童话的花园,看到众芳暄妍时,她觉得自己不过是来游玩一番的。但在这里呆久了,会想在这里栽下几朵花,留下自己的印记。其实何止是几朵花呢?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自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起,她创作出版了四十余部儿童文学作品,几乎囊括了所有儿童文学奖,汤老师让童话花园沁溢的馨香飘进越来越多小朋友甜甜的梦里。在童话花园里,她无疑堪当“金手指”的称号。然而当被问及最满意的作品时,她歪着头认真地想了想,回答道:“我的短篇故事集《笨狼的故事》的反响最好,但就我自己而言,也只能算差强人意。最满意的作品,我想应该是下一部吧。”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汤素兰教学风格生动有趣,又能引经据典,阐发深度思考,因而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这些,与她严谨治学的态度分不开。她说:“我父亲曾对我说,教书三年教自己。所以即使是一样的内容,我每年都要重新备课,希望学生能对文学史与文学理论获得更深广的认识。”
在开设的儿童文学选修课中,汤素兰布置了绘制图画书的任务。几百人的绘本,她一摞摞背回家又一摞摞地背到教室。认真地看过后,她又挑出佳作加以鼓励;在北京有要务,为了正常教学,她坐飞机回长沙坚持上课,再乘飞机匆匆赶回北京。笔者曾有幸成为汤素兰的学生,每次上课,她必提前到场,等着学生们悉数到齐。“教学工作的确辛苦,然而我只是个业余的作家,我真正的职业是老师,我喜欢这份工作。”
汤素兰动情地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儿童文学的知识,它教你用不一样的视角看待世界。你们这些孩子,将来总是要当爸爸妈妈的。其实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老师,学习儿童文学都是有好处的。孩子的世界就是未来的世界。”
对于她的研究生来说,汤素兰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圣诞节到了,汤素兰会邀请学生们去家里吃饭,并精心备上小礼物。师门小聚,汤素兰会“逗”内向的学生开口说话,鼓励他们融入到大家的谈话中去。
“上学期我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病。在等医院床位做手术的日子里,我陷入了极度恐惧和焦躁的状态,甚至觉得病情比检查结果更严重。汤老师知道后,及时开导我,‘宝贝,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她用温暖的话语告诉我要乐观,病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可怕。晚上她又打来好几次电话,时刻关注着我的病情。说真的,我总觉得遇到汤老师,是我这辈子的幸运。”汤素兰的一位研究生说道。
汤素兰如春雨般润物无声,传授知识之余让学生们懂得更多的是体味人间温暖。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民进湖南省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等头衔在汤素兰的履历中勾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些头衔于她,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笔者在访问中提及作为政协委员的权力,她打断了提问,正色道“我想,作为政协委员是没有权力的,有的只是责任与义务。”正如她在政协委员履职感言《我不只是我自己》中说的,参与政事是“肩负很多人的期待与嘱托”的一次远行。
青山不改水长流,算起来,2016年已经是汤素兰任政协委员的第八个年头了。在这八年里,推进全民阅读、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儿童权益……她的呐喊引人深思,正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社会现实。
今年两会,汤素兰带去的议案中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被问及为何要提这个议案时,她说:“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不是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机会上大学,但是如果他们从小接触到了书籍,一辈子都知道求知的重要性,那么这对于他们,其实是终生受益的事情。学校的图书馆应该是孩子们的天堂,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农村学校的藏书是不适合学生阅读的,有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图书馆。”面对这样的现状,汤素兰以议案的形式提出问题,以期引起政府与公众的关注。她相信,政府的积极作为加上民众的广泛参与,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一定能得到改善。
除了提出议案,汤素兰也在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切实改善着农村孩子的阅读环境。多年来,汤素兰一直关注着农村学校的图书建设项目,她和她的团队一直坚持着为农村孩子开辟一片阅读的天空。“我们一直在做一个叫‘民进书屋’的活动,包括我自己也一直在跟进。今年我准备在张家界捐建三个书屋,每个大概有一千多册的图书。”她介绍道,“我已经捐助过邵阳、湘西等一些地方。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也会坚持做下去。”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也是一个留守儿童,我深知农村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不只是关爱,还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汤素兰一直在想,也在身体力行。柴静说,采访是一种抵达。热爱公益又何尝不是一种抵达呢?“你记得什么事情,你关注什么事情,你的神经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它吸引,继而去付出努力,最后总能到达你要去的地方。”汤素兰如是说。在她心中,善良是润物无声的春雨,随风入夜。
“人不能只利己,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可以是利他、利社会。当你选择一份职业的时候,可以试着站在一个更宏大的立场上,多想想我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汤素兰笑容可掬。“愿意担当责任的人,不论身处何地,都比别人更容易脱颖而出。大学生需要懂得责任,更需要学会担当。”汤素兰柔弱的肩上担负道义,她也希望年青的一代与她同行。
后记:时间如流水汤汤,却未曾侵蚀一颗未泯的童心。她是一枝素兰,但没有在幽谷骄矜地坐等春风。她在孩子的梦中播下,一点点种子/一点点泥/一点点整理/一点点愿望/一点点这个那个/一点点阳光/一点点雨水/一点点等待/然后/一朵小花·····
